字裡行間的同情——讀《長恨歌》有感作文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今天,我們對《長恨歌》的印象可能隻停留在那些唯美的名句上。但如果我們想到白居易的《賣炭翁》,想必會驚訝於兩者之間的巨大差異,因為它們完全不似出於同一人之手。而這種感覺的產生,就是因為他對生活中的人有更多的同情。
如果白居易隻是用社會道德的標準來看待李楊的愛情故事,那麼他一定會去批判它。如果他從《賣炭翁》的角度來記敘,可能就會寫出《上陽白發人》那樣的故事。像“同時采擇百餘人,零落年身殘此生”“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就寫出瞭這背後的殘酷。一個個宮女獨自面對空房,青春就這麼過去瞭。但是在讀《長恨歌》時,我們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同情甚至擴大到瞭李楊身上。在他看來,一個從未見過君王的白發宮女的悲哀固然值得同情,但李楊二人之間幻滅的眷戀,同樣是種悲哀。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白居易寫出瞭唐玄宗在政變裡救不得的無奈和心痛。如果是存心批判唐明皇的詩,就一定不會有這樣的句子。又像“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唐玄宗用金玉堆砌出一個華美的世界來寵愛楊貴妃。面對如此情形,白居易並沒有批判,反而以同情之心看待,覺得生命大概會有這樣的時刻。就像他碰到一個年老色衰的琵琶女會說:“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種設身處地的感同身受就是同情。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施舍一些我們覺得可憐的對象,是我們對同情的誤解。
當唐玄宗回到長安,看見“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時候,想到的卻是“芙蓉如面柳如眉”,所有的花草都幻化成那個女子的容貌。這是個人生命的共同體驗: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會覺得世間萬物都與之牽連。在《長恨歌》中,讀到的不僅僅是李楊間的故事,更是在故事中用同情書寫的真情。這種情感跨越數百年,仍能讓我們產生對美好情感的相信。
這就是同情的力量。它使人與人之間有瞭共同的生命默契。我們都在孤獨之中流浪,是知己一見如故,更是陌路擦肩而過。這也許便是我們越成長,就越能讀懂白居易的原因,因為這都是同情帶給我們的心靈上的共鳴。
字裡行間的同情——讀《長恨歌》有感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