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稚之躯中的民族精魂
《小英雄雨来》中的少年风骨
——读小英雄雨来有感
翻开管桦笔下那芦苇密布的白洋淀,雨来这个赤着脚、睁着机灵眼睛的孩子便跃然纸上。他最初不过是个调皮捣蛋的“野孩子”,却在一场民族浩劫中成长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小英雄”。在雨来身上,我触摸到了那沉淀在童年稚气里的不朽灵魂——一种属于民族脊梁的倔强风骨。
雨来的英雄气概并非凭空而来。他来自那片坚韧的土地,汲取着家乡的乳汁。书中浓墨重彩描绘了白洋淀的景致:无边芦苇荡如绿色的海洋,小河淙淙流淌,水中鱼儿成群穿梭……这些仿佛浮现眼前的动感画面,正是雨来生命力的源泉。雨来穿梭其中,如鱼得水,练就了超凡的泳技,更滋养了不屈的根性。当敌人妄图征服这片土地时,雨来以生命守护的,正是养育了他魂魄的家园本身——这土地与血脉的深刻联结,正是他一切英勇行为的基石。
当我读到书中雨来那句“我是中国人!”的呐喊,曾让我心头为之震颤。这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他在生死关头对自我身份最本真的确认。在侵略者妄图瓦解民族精神的年代,这句话如春雷惊蛰,唤醒沉睡的灵魂。雨来在敌人严刑拷打下拒不开口,在冰冷河水里奋力潜游,在危急时刻保护八路军交通员——每一个举动都源于对“中国人”身份的深刻认同。这份认同,在民族危亡之际化作不可撼动的精神长城。
雨来眼中,敌人军官的军刀“像是唱戏的”,鬼子兵“凶得倒像纸老虎”;他被捆缚时,竟还饶有兴致地观察蚂蚁搬家……这些孩童特有的视角,消解了战争的绝对恐怖,却更深刻地反衬出侵略者的荒谬与虚张声势。儿童视角如同一种柔韧的棱镜,过滤了血腥,却让民族精神的光谱愈发纯粹夺目,也勾勒出战争残酷性。
雨来这个水乡少年已在我心中矗立成一座精神的丰碑。他虽不是神话中的巨人,却在民族存亡之际爆发出撼动山河的力量。他那句“我是中国人”的宣言穿越时光,至今铮铮作响,提醒我们:真正的爱国从不是虚浮的豪言,而是平凡中那份不可磨灭的认同与担当。当危险来临,一个孩子尚能奋起守护脚下土地;今日和平岁月里的我们,更应铭记这血脉中的精魂——这份认同与守护,正是民族历经风霜而永续不断的根本密码。
雨来瘦小的身影渐渐远去,融入白洋淀茫茫的芦苇丛中,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印记却愈发清晰:纵使沧海横流,只要民族之魂在一代代少年心中激荡,就永远有冲破黑暗、迎接黎明的力量。
周记 www.zhoujiben.com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5127569号-2
小学
中学
周记
如有相关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对非授权来稿,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