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我的傢鄉在“浙”裡主題活動——改作文

七年級(國壹) 2025-08-22 1008字 張佶虎
                  改變寧波的橋 我的傢鄉在寧波,這裡是以“小橋流水人傢”著稱的江南水鄉。 從大江大河到汩汩的小溪流,縱橫交錯。這些河流,在無聲無形之間,把寧波變成一...

                  改變寧波的橋
我的傢鄉在寧波,這裡是以“小橋流水人傢”著稱的江南水鄉。
從大江大河到汩汩的小溪流,縱橫交錯。這些河流,在無聲無形之間,把寧波變成一塊塊雜亂無章的“拼圖”。特別是三條大江穿城入海,雖然造就瞭美妙的景觀,卻也世代阻礙著人們從一塊“拼圖”到達另一塊“拼圖”。便利的交通,一代又一代寧波人夢寐以求。
人們想盡辦法,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與大自然強大的力量抗爭。唐朝時期,人們決定不再使用耗時、費力、不安全的擺渡過河,打算將竹筏捆綁後制成浮橋過河。最難的是在三江口搭橋,三江交匯之處水流湍急,竹筏每每都被沖垮,千百年來人們雖然不服氣卻隻能垂頭喪氣,仍然使用擺渡過河。清末年間,英國殖民者用木船搭起浮橋,這浮橋便是如今江廈橋的前身。
寧波第一座具有現代意義的橋是靈橋。靈橋之名,何以得也?傳說當年德國人原定在現在江廈橋的位置造橋,千斤重的橋墩依然重演被沖垮的命運。正當工人焦頭爛額之際,一道彩虹掛在如今靈橋的位置。工人於是在此搭建橋梁,大功告成。人們認為這彩虹是天神的旨意,便取橋名為“靈橋”。
橋是寧波的命脈,每一座橋的建成都意味著寧波的一次發展、一次飛躍、一次進步;橋是寧波的精神,各具特色的橋星羅棋佈,從簡樸的靈橋,到裝飾精美的新江橋,再到富於現代感和科技感的中興大橋、三官堂大橋;橋是寧波的底蘊,有些古橋消失瞭,但以“橋”命名的地方卻流傳至今,如張斌橋、大卿橋,我的學校附近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團橋”。
橋的建成,加速著寧波走向繁榮。高樓不斷地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達,經濟空前發展……。橋與馬路融為一體,以至於我們從一塊“拼圖”到另一塊“拼圖”,感到是那樣稀松平常。三江六岸的公園連成一體,兩岸風景各不同,讓健步走的人們看個夠。橋讓寧波不再是一塊塊獨立的“拼圖”。
這些年,寧波人已不滿足在城內建橋,嘗試著建造更高、更大、更長的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她不在杭州卻在寧波,這座全國聞名的橋,創造瞭許多中國第一甚至世界第一,使得寧波到上海的車程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到2小時。在沒有高速公路之前,寧波人去上海得乘輪船,忍受著顛簸一夜的痛苦。
路過杭州灣大橋,不妨來到橋中間的“海天一洲”觀景臺。正值日暮時分,夕陽沉沉墜入海灣,滿天的晚霞散發出紅的、橙的光暈,一隻歸巢的大鳥,穿梭在海天之間,這景致更甚於王勃眼裡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國慶節的夜晚,我和傢人漫步於外灘大橋,那三江六岸高樓的霓紅,滿眼盡是中國紅,置身其中,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江水蕩漾,橋身婀娜,原來是橋成就瞭寧波這般的繁華。


喜迎二十大 我的傢鄉在“浙”裡主題活動——改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發現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站刪除!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