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老人與海》有感作文
在我們的認知裡,海明威是一位偉大的作傢。但,他也是一個十足的瘋子。他有抑鬱癥,身體裡藏著227塊彈片,13次腦震蕩,62歲那年朝自己喉嚨開槍逝世,兩次飛機失事……各種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卻烙印在瞭這位美國文學祖師的身上。然而,正是這些看似瘋瘋癲癲的行為,才成就瞭其文學獨特的魅力。
《老人與海》講述瞭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風燭殘年的漁夫——桑迪亞哥,一連八十四天都沒有釣到一條魚,但他仍然不肯認輸,拖著奄奄一息的身體再次出海,終於在第八十五天釣到一條奇大無比的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抽筋,他也沒有放棄。經過兩天兩夜的戰鬥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又有許多鯊魚立刻前來搶奪他的戰利品;他不得不把它們一一殺死,損失瞭無數的他,到最後隻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作為武器。但大馬林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卻隻拖回一副巨大的骨架。他回到傢躺在床上,隻好從夢中去尋回那往日美好的歲月,以忘卻殘酷的現實……
老人是勇敢而倔強的。84天,這是一個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數字,幾乎快餓死的他依舊堅持出海;抓到大馬林魚,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拖瞭它兩天兩夜;一路上面臨鯊魚的阻攔,一條又一條,每一次撕扯馬林魚的肉似乎都是往老人身上重重的揮砍瞭一下,他用盡瞭所有武器,就算隻剩下舵柄也頑強抵抗,最終戰勝瞭他們。即使沒有回報,隻有失去。
老人是孤獨而堅毅的。是的,說他是孤獨實在是太合適瞭。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隻有一位在港口的幫手小男孩馬諾林。可是,孤獨卻磨煉瞭他那磐石的精神之軀。孤身一人出海,他從未感到孤獨,藍天為伴,海鳥為友,甚至還會和自己的左手抱怨,和那隻馬林魚交談,困境中依然鎮定,這就是他的堅毅。雖說孤獨,雖說淒慘,他卻從沒有停下過追逐美好的腳步。盡管生活是鐐銬,他依然在海洋裡體會到瞭自己的歸宿。
老人是隱忍而頑強的。捕到馬林魚固然令人欣喜若狂,但是彈盡糧絕的他又該怎麼面對那些不速之客?他那近乎過分的頑強讓人震驚。若換做常人,必然丟下那隻馬林魚,倉皇而逃。可是對於那位老人來說,精神上的追求早就超越瞭對身體的,對生命的珍惜——“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隱忍則是他對生活的寫照。拖著一具屍骨的他回到海灣的那一刻,他並沒有向任何人分享,這不僅僅是因為勞累,更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沒落,對這個世界的無奈。
老人經歷瞭無可挽救的失敗,但他卻取得瞭真正的成功。因為,他不屈服於命運,無論在怎麼艱苦卓絕的環境裡,他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瞭奮勇的抗爭。大馬林魚雖然沒有保住,但他卻捍衛瞭“人的靈魂的尊嚴”,顯示瞭“一個人的能耐可以到達什麼程度”,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
他樂於挑戰自己,樂於磨練自己,樂於尊重自己,這都是我們許多人沒有的。正如肖恩·奧弗萊因所說:這部小說的主題是“人的本質,人的努力和奮鬥,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掙紮,人的倔犟和價值,人的聰明和命運,人的膽略和氣魄,人的尊嚴和靈魂,”他捍衛住瞭自己,“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全文就是對這句話最好的闡述。小說沒有令人深思的背景,沒有復雜難懂的關系,隻有真情實感,隻有那個“瘋子”海明威一心想要塑造的那個形象——那個硬漢的形象——那個瘋狂的形象——那個讓我、讓所有人尊敬的形象。
讀《老人與海》有感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