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間的對話(原創度存疑或引用資料過多)作文
千年間的對話
雨天,漫步在江南水鄉別具風味的古街上,看青瓦白墻,雨滴落在瓦片上,清脆的聲音甚是好聽。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良渚,許是被它五千年來源遠流長的華夏文明所震懾,心中懷著些不可言狀的敬畏。也許是因瞭她的美好,才逗引史前時代的先民們在這裡落腳,又或許是因瞭先民們的耕耘開拓,才使這兒這麼美好。
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就是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勞作,創造瞭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如今這片美麗的綠洲上面,仍是青山綠水、紅花金谷。但是這些看得見的東西,遠遠不及在地層下埋藏著的、良渚先民們遺留下來的無數寶藏更具有價值。良渚就像一位身穿綠衣就插紅花的美貌少女,懷抱著許多無價之寶,沉睡瞭四五千年。直到六十多年前,後人才將這位熟睡的病人喚醒。從此,良渚文化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發展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而載入史冊。
良渚文化聞名於其精美神秘的玉器,良渚文化玉器中最令人矚目的是以“兩眼一嘴”為特征的所謂“獸面紋”,這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紋飾。這種“獸面紋”或繁或簡,變化多端,它以其猙獰而怪異的色彩和對後世紋飾,尤其是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巨大影響。良渚文化玉器上還刻有很多生動的鳥紋,如良渚文化反山墓地出土的一件全玉鉞,袖身上琢有良渚神徽和神鳥圖像。同在此墓的另一件玉琮,琢有16隻相同的神鳥圖形。博物館中陳列著的各類玉器,在燈光的映射下,似乎流露出一種神秘玄幻的色彩,恍惚間我眼前出現瞭五千年前的人們辛苦勞作、男耕女織的景象,心中湧出一種奇妙的感覺,仿佛是千年前的人們在呼喚,喚我去瞭解他們,讓他們得以於現在這日新月異、滾滾向前的新時代立足、發展。
復前行,到瞭良渚古城的城墻處,鑒於先前查看的資料,我由此得知,原來這城墻中,也包含著我們先人的智慧。城墻,不管是五千年前還是向後不論多少年,大都是用來防禦外敵起到保護作用的,而良渚偏偏開瞭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例。所謂的"古城墻",其實是古代天文學所謂的"四陸"。古人把二十八宿分為"四陸",即東陸、南陸、西陸、北陸。"陸"就是"陸地"、"陸道",即高於河流湖泊水面的平地,是與"水"相對的事物。《說文》:"陸,高平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爾雅·釋地》:"大野曰平,廣平曰原,高平曰陸。"古人把日月五星行走的道路想象為陸路。對比古人的說法,我們看到"良渚古城墻"確實與它兩邊的水面形成瞭鮮明對比。現已證明,"良渚古城"是一座水城,共發現瞭六座水門,尚未發現陸門。由此可見,良渚古城內外皆為水面。那麼,"良渚古城墻"其實是用水襯托出來的"陸"。古人可能認為,"陸"就是由上層的土壤和下層的基巖疊加而成的事物。所以我們看到"良渚古城墻"在生土層上平鋪瞭一層石頭,而後堆土。它的堆土完全是自然形狀的堆土,沒有在兩邊豎立木桿和木板,沒有在兩排木板之間填土並夯實。而禦敵性質的城墻,顯然是"版築"的,內外立面都和地面形成接近90度的夾角,以增加敵人攀爬翻越的困難程度。因此,"良渚古城墻"很可能不是禦敵性質的"城墻",而是"四陸"。
那麼,在古時沒有法律制度保護,人們都因迫切需要土地和水源的保護和供養而大打出手是,為何良渚毋需城墻保護而建設“四陸”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它是一個禮儀設施,其用途是模仿日月五星的巡天之旅。因為,從天文考古學結合文獻學的角度看,良渚古城的主人是天皇。天皇與中國版圖內的眾多強力部族首領是結盟兄弟的關系。天皇、皇後與眾多結盟兄弟的關系就如同日月五星之間的關系,即天皇對應太陽,皇後對應月亮,各地諸侯對應五大行星。《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天體始於北極之野,地形起於昆侖之虛,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天皇出焉,號曰'防五',兄弟十三人繼相治。乘風雨,夾日月以行。"因此,良渚古城墻應該是遠古的中國成立的盛大儀式上專用的特殊禮儀設施,是特意提供給天皇、皇後和各地結盟兄弟一起模仿日月五星巡天之旅所走的"四陸"。天皇和各地結盟兄弟通過一起行走四陸而表示出部族的和諧一致對於“中國”以農立國的重大意義。
不論是良渚流傳至今的玉器,還是其古城墻經歷千年風雨殘留下的遺骸,都見證瞭華夏文明的興衰,在這個新時代占據著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似是宣告著自己的存在,提醒人們不忘源頭。正如柴靜所說:“文化看上去無形無色,卻決定瞭我們的社會從何處來,往哪裡去。”也許正是華夏初起時那種平和的農耕文化,造就瞭中華民族涵納百川,包容萬物的寬容與慈悲,使得華夏文明得以發展至今。
千年間的對話(原創度存疑或引用資料過多)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