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香濃濃”過清明作文
清明時節,除瞭祭祖緬懷,還可以踏青出遊,品嘗美味。艾青餃就是其中的一種,寧波人都愛吃它,我們傢也不例外,趁著假期,我們包起瞭艾餃。
可別小看這一隻隻小巧玲瓏的艾青餃,它的制作工序卻十分復雜,隻有親自體驗過的人才能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
瞧,外婆先教我們將艾草去掉莖和芯,隻取葉子,這一步操作好後,開始將挑揀好的艾草放在鍋裡把水分焯出,蒸十分鐘後,艾草就焯好瞭。看著這團綠油油的艾葉。我心想:怎麼回事,明明有一大盆艾草的,怎麼一燒隻剩下那麼點瞭!
接下來的這一步可以稱為是至關重要的,那就是搓面。這可是一項力氣活呀,沒點兒本事的人都揉不起來。外婆將面粉用熱水攪拌團在一起,然後下手開始擠壓、折疊面團,那面團還冒著熱氣呢!我忍不住想要試一試,可是我還沒有碰到面團,就被那股強烈的熱氣給燙瞭回來。外婆仍舊使勁地搓呀搓,終於,面團的顏色從白色變到瞭深綠色。輪到我來搓瞭,我雙手抓住面團,可是還沒等我把它翻過來,手指就不聽話瞭,黏糊糊的面團將我的手深深地陷在裡面,好不容易才拔瞭出來。再看看外婆,雙手
麻利地揉著面粉,“一拉,一按,一推”,不停地重復著這個動作。
沒一會兒,外婆手中的面團變成一塊光滑、清亮而又細膩的“小玉盤”瞭,外婆說這樣就表示揉得均勻有韌性可以用來包艾青餃瞭。媽媽將面團搓成又細又長的一條,又用刀切成大小均勻的一個個小面團。我和外婆則在一旁包瞭起來,外婆拿起一個面團,左手托著,右手用力將面團敲打成一片隻有幾毫米那麼厚的餅皮,放入一勺咸菜餡的夾心,沾上一點水,兩隻手相互配合,捏出瞭一個又一個精致的餃子皮褶皺。
我一邊仔細地觀察著外婆的動作,一邊喃喃道:“這不挺簡單的嗎!我也要來試試!”媽媽遞給我一個小面團,讓我親自嘗試一下。我模仿著外婆把面團捏成薄薄的皮,加入瞭一大勺餡料,本來想著要包出個好餃子來,沒想到的是還沒等好包起來,餡料爆瞭出來,漏瞭一地,我趕緊收拾起瞭地上的陷料,後來放餡兒時,我謹慎瞭許多,盡管包出來的青團相貌不好看,但我仍舊樂此不疲。包完餃子又包青團,我隨手抓起一個面團,從中間紮下一個洞,做成碗的樣子,加上一小勺黑芝麻白糖陷,揪起邊緣的面
團,往裡一團,捏緊以後,搓成一個圓,一個可愛的小青團就做好瞭。捧在手中,就好像一隻小兔子趴在你的手上。
艾青餃都包好瞭,終於可以放入鍋中煮瞭。我們幾個“饞嘴貓”早已圍在外婆傢的鍋灶邊等著瞭,待又香又漂亮的艾青餃出鍋時,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拿一個,輕輕咬上一口,一股濃烈的艾香與咸菜的獨特味道結合在一起,彌漫瞭整個口腔。剛蒸好的青團雖然有一點黏,卻也沾不上牙齒,軟軟糯糯、筋道又帶著餡兒的香甜氣息,沁人心脾。
深綠的外皮,香咸的餡料,充足的汁水,構成瞭一個個可口美味的艾青餃。在這艾香濃濃的時節,切身體驗我們的傳統飲食文化,是一件值得回味的事。
“艾香濃濃”過清明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