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童年》,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斑驳木门,扑面而来的是潮湿的霉味与生活的苦涩。高尔基用饱蘸血泪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阿廖沙苦难却充满力量的成长轨迹。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生命印记,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人性的复杂、亲情的温度,以及在黑暗中依然不灭的灵魂之光。
书中的阿廖沙生活在一个近乎窒息的家庭环境中。外祖父残暴专制,动辄拳脚相加。那皮带抽打在皮肉上的“啪啪”声,仿佛穿越纸页,狠狠抽打在我的心上。家里的争吵如同雷雨前的闷响,从早到晚未曾停歇,人与人之间充斥着猜忌、怨恨与算计。在这样的世界里,阿廖沙没有玩具,没有欢笑,甚至连一顿安稳的饭都难以吃上。他的童年被恐惧笼罩,像一只蜷缩在墙角的小兽,随时准备承受下一记无端的责罚。然而,就在这片几乎令人窒息的黑暗中,外祖母却如一束温柔的光,悄然照亮了他前行的路。
夜深了,煤油灯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屋外寒风呼啸,可外祖母却轻轻搂着阿廖沙,声音像春日溪水般柔和:“从前啊,有一颗星星掉进了森林里……”她的眼神闪烁着温柔的光,手指轻轻梳理着阿廖沙的头发。那些奇幻的故事仿佛为他打开了一扇窗——窗外不是贫穷与打骂,而是满天星斗与会说话的树木。那一刻,即使屋外风雨交加,他的心里却盛满了安宁与希望。这不仅是故事,更是外祖母用爱编织的庇护所,让他在黑暗中依然相信美好。她的善良与坚韧,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用每一个拥抱、每一句话语,在孩子心中种下光明的种子。
正是这份来自亲人的温暖,支撑着阿廖沙在泥泞中艰难前行。他每天在恐惧中醒来,在争吵中吃饭,在挨打后忍痛写作业,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躲在角落里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的样子,深深刺痛了我。想起上周数学考试失利后,我哭着撕掉试卷、躲进被窝不愿见人的模样,再看看阿廖沙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坚持学习的身影,我的心猛地一颤。他面对的是生活的重锤,而我不过遭遇一次小小的挫折,便轻言放弃,是不是太过脆弱?生活中哪有永远的顺境?真正的成长,不正是像阿廖沙那样,在风雨中也能挺直脊梁,在泥泞中迈出坚定的脚步吗?从今天起,我要学会把每一次失败当作磨刀石,而不是退缩的理由。
更让我深思的是,《童年》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好人”与“坏人”。阿廖沙的外祖父虽然粗暴可怕,但他也会在集市上偷偷给穷人施舍面包屑;他打孩子毫不留情,却又守着家族染坊几十年不肯放手,眼中时常闪过错综复杂的光。这让我明白,人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我们班那个总爱欺负同学的小明,表面上蛮横霸道,后来我才听说,他父母离异,常年独自在家,没人关心他的冷暖。原来,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藏着看不见的伤痕。高尔基没有简单地把他写成“坏人”,而是让我们看到环境如何扭曲人性——这提醒我,面对他人时,除了判断对错,更应学会理解和包容。真正的成熟,是能看见别人冷漠背后的孤独,愤怒背后的无助。
合上书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阿廖沙的童年虽布满荆棘,却因爱而有了温度,因信念而充满力量。反观我们这一代,生活在和平富足的时代,有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教导、明亮的教室和丰富的资源,却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抱怨命运不公,遇到困难就想逃避。我们拥有的太多,反而忘了珍惜;我们走得太顺,反而失去了抗压的能力。《童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生活与人性的新认知——它告诉我,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中失去希望;环境可以困住身体,但困不住一颗向往光明的心。
人生不可能总是阳光明媚,风雨才是常态。但只要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哪怕身处深渊,也能仰望星空。愿我们都能像阿廖沙一样,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在冷漠中守护温情,在成长的路上,不惧风雨,砥砺前行。这才是《童年》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周记 www.zhoujiben.com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5127569号-2
小学
中学
周记
如有相关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对非授权来稿,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