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平城的一隅,藏着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小羊圈。它窄窄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两旁挤着六七户人家:有钱默吟先生清贫却有骨气的院落,有祁老人守着四世同堂的旧式庭院,有李四爷夫妇的朴素小屋,也有冠晓荷家那沾满铜臭与耻辱的“洋气”宅子。老舍先生用一支沉郁而深情的笔,将这条小巷变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整个沦陷中国的真实面容。读《四世同堂》,我仿佛穿过时光的薄雾,走进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看见了人性在战火中的挣扎、扭曲与升华。
当我读到年幼的小妞子宁可饿死也不吃日本人发的混合面时,我的心像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了。她那么小,本该在院子里追着蝴蝶跑,坐在奶奶膝上听童谣,可她却用瘦弱的身体挺直脊梁,面对一碗散发着霉味的灰黑色面条,倔强地转过头去。那一刻,她不是个孩子,而是一个民族不屈灵魂的缩影。我想起去年参观抗日纪念馆时,看到玻璃柜里一双破旧的童鞋,旁边写着:“主人,七岁,饿死于北平西城。”我的眼眶一下子湿了——原来书里的小妞子,不只是老舍笔下的人物,更是千千万万个真实孩子的化身。他们用生命告诉我们:尊严,比活着更重要。一粒米的拒绝,是一声无声的呐喊;一次绝食的选择,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读《四世同堂》,就像在漆黑的夜里走一条长长的巷子。起初,我只听见汉奸们的谄笑、皮靴踏地的回响,令人窒息。冠晓荷点头哈腰地迎接侵略者,大赤包穿着花哨旗袍在街巷中耀武扬威,他们的笑声刺耳得如同夜枭啼鸣。但渐渐地,我听见了钱默吟先生在牢房里低吟诗句的声音,像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看见瑞全深夜潜行的身影,像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还有李四爷倒下前那一声怒吼,仿佛春雷惊醒了沉睡的大地。这些声音和光影,一点点驱散黑暗,让我明白:即使是最深的黑夜,也压不住中国人心里那团火。这团火,是良知,是骨气,是代代相传的勇气。它不仅照亮了北平的小羊圈,也照亮了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做人。
以前我不懂什么叫“气节”,直到读完这本书。上周升旗仪式上,校长讲到一位抗战少年英雄,年仅十四岁就为传递情报牺牲。当时我没太大感觉,但现在我懂了——那不只是故事,那是无数个小妞子、小瑞全的选择。记得有一次班级投票选班干部,有个同学提议拉票送零食,我当时没反对,现在回想起来,心里有点羞愧。如果换作是小羊圈的孩子,他们会用不正当手段换取好处吗?不会。他们在生死面前都不低头,我们在小事上怎能轻易妥协?一本书,竟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这就是阅读的力量。真正的胜利,不是赢了一场选举,而是守住内心的底线。
小羊圈虽小,却是一个微缩版的中国。这里上演着背叛与忠诚、懦弱与勇敢、死亡与觉醒。老舍没有塑造一个穿盔甲的英雄,但他写出了最真实的英雄主义——那种在饥饿中挺直腰背的人,那种在恐惧中依然选择沉默抵抗的人,那种明知必死仍要怒吼一声的人。他们或许平凡,却因坚守而伟大。他们用八年苦难证明:一个民族可以被占领,但只要灵魂不跪,就永远不会灭亡。
合上书页,窗外阳光正好洒进教室。我望着飘扬在校门口的五星红旗,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希望”。那不是轻飘飘的幻想,而是从无数双不肯低头的眼睛里燃起的火焰,是从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下来的信念。今天的我们不必面对炮火,但我们仍要面对选择——是否诚实?是否正直?是否在无人看见时依然坚持对的事?
《四世同堂》告诉我:真正的爱国,不在口号里,而在每一次选择中。当我们在考试中拒绝作弊,在比赛中尊重规则,在生活中善待他人,就是在延续那份不曾熄灭的民族之火。这火,曾照亮小羊圈的长夜,也将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站着死去的人,而我们,要更好地站着活下去,并活得有尊严、有力量。
周记 www.zhoujiben.com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5127569号-2
小学
中学
周记
如有相关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对非授权来稿,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