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煤气灶跳动的蓝色火苗,映照着那双布满沟壑的手——我的奶奶,浓密的头发,又大又深邃的眼睛配着高挺的鼻梁,可以看出年轻时候有多美,现在正佝偻着背翻炒着青菜。油锅"滋啦"作响的瞬间,我仿佛看见时光倒流六十载:六岁的小女孩赤脚走在田埂上,身后竹筐里的猪草高过她瘦弱的肩头……
童年篇章:镰刀与课本的交响
“新中国”三个字刚写进历史课本时,奶奶的"书包"是块褪色的粗布方巾——那是大奶奶传给二奶奶,二奶奶又传给她的"三手书包"。布角磨出的毛边像蒲公英般蓬松,四个结成的布疙瘩里还藏着前两任主人留下的草籽。皱巴巴的语文课本第三页永远粘着猪草屑,脱落的书页被奶奶用灶灰浆糊小心粘回。翻开内页能看到三种笔迹:大奶奶工整的楷书、二奶奶稚嫩的铅笔字,最后才是奶奶用烧焦的树枝描出的歪扭字迹。
晨光微曦,露珠还在草尖打盹,六岁的小丫头已经赤脚踩进冰凉的泥地里。粗布裤腿卷到膝盖,竹筐带子勒进单薄的肩膀,镰刀划过野草发出"嚓嚓"的声响。她踮脚去够最后一株苜蓿时,竹筐突然倾斜——猪草"哗啦"散落满地,混着小姑娘憋回去的泪滴。
放学后,泥泞的田垄上,她插秧的身影与夕阳重叠成剪影。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就是在那个年代,奶奶的童年是奶奶最幸福的时光。
时光飞逝,读书的短暂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奶奶既要照顾她的四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又要照顾家人的伙食,还要到田里去插秧。她的身影,坚守在那富有年代感的土灶旁。
中年篇章:灶台与土地的轮回
灶台铁锅的刮痕,记录着她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清晨五点,铲子在铁锅翻炒的声音比闹钟更准时;她左手快速翻炒,右肘压着哭闹的儿子。锅铲碰撞的刹那,灶膛里柴火"噼啪"爆响,铁锅边沿十八道刮痕在晨光里闪着油光。
正午的稻田像口蒸锅,她的蓝布衫后背结出盐霜。弯腰插秧时,蚂蟥正顺着她小腿往上爬。她抓起一把稀泥"啪"地拍在腿上,继续倒退着在烫人的水田里划出绿色诗行。远处传来广播声:"...包产到户好政策..."她抹了把脸,不知擦去的是汗水还是泪水,队里进行插秧比赛,奶奶获得第一名。
晚年篇章:沉默的守护者
当征地补偿款取代了秋收的稻谷,她的战场从田野退守厨房。孙子摔门而出的叛逆期里,她只是默默把温好的牛奶又悄悄放进书包侧袋。那些被嫌弃的"多穿件衣裳"的唠叨,化作窗台上永远准时出现的早餐。
如今,奶奶的皱纹已如她年轻时插秧的沟渠般深邃。可每当炊烟升起,我依然能看见那个六岁女孩的影子——她站在时光的彼岸,用一生的勤劳为我写下最动人的家训:爱,就是日复一日点燃灶火,等一个人回家吃饭。
周记 www.zhoujiben.com 网站备案:湘ICP备2025127569号-2
小学
中学
周记
如有相关版权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对非授权来稿,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