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浙’裡人,流動的‘浙’裡情(已下載作文
流動的‘浙’裡人,流動的‘浙’裡情
寧波海曙第二外國語學校803班 甘欣妍
指導老師:祝方 聯系方式:13732165881
如果說用一句話來形容寧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書藏古今,港通天下。”而我對寧波的認知更多的是基於生活的點滴。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並不是一個地道的寧波人。爸爸是臺州人,媽媽是溫州人。我出生於寧波,在我一歲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忙於上班,身邊又沒有傢人可以幫忙照看。於是我就被送到臺州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打我記事開始,每逢周末媽媽爸爸都會從寧波過來看我。聽媽媽講,2001年她剛到寧波讀書的時候,甬臺溫高速還沒有開通,她從溫州來寧波走的是盤山路一開就是七八個小時。2003年的時候,甬臺溫正式開通,原本七八個小時的路程一下子縮短瞭一半。而在我生活在臺州的那段時間裡,爸爸媽媽都是乘坐高鐵來回穿梭於臺州與寧波。全程僅需50分鐘。自從有瞭高速和高鐵,讓我們這個身處三地的“浙”裡傢庭,隨時隨地隨心地遊走於浙裡。
稍大些,我跟著媽媽爸爸來到瞭寧波,成為瞭一個“新寧波人”。幼兒園的老師和爸爸媽媽希望也在努力的幫我盡快適應寧波生活。慢慢地,我發現,其實臺州和寧波兩個地方很多都是相通的。不僅方言像,連我最愛的臺州美食“食餅筒”,在寧波也是隨處可見。隻不過寧波人喜歡叫它“麥餃筒”。
寧波,是一個港口城市。寧波碼頭的集裝箱吞吐量是全國第一的。我的生活裡也離不開港口二字。媽媽是從事外貿出口,我的爸爸則是從事海運的。爸爸媽媽從2004年畢業後,一直留在寧波發展。一開始擠在60多平的小房子裡,後來隨著他們事業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慢慢得到瞭改善,也搬進瞭大房子。
2020年,庚子依始出現瞭新冠疫情大爆發。我們被要求隔離在傢不能出門。生活上很不方便。但小區的物業和志願者們帶給我們的是無比的溫暖和關愛。一個電話,一條信息,傢裡缺什麼,他們就會幫忙送來。剛開始那段時間,大傢買不到口罩。鄰裡間的相互調劑,物業和志願者的送貨上門。每個舉動無不體現著浙裡的溫暖情。
眼看著疫情即將消散時,我們所處的西區大傢庭突然又確診瞭一個新冠病例。於是,作為寧波最大的社區被管控起來瞭。管控過程期間,志願者社區物業每天不厭其煩地上門叮囑組織安排核酸。從每天的志願者的活動安排,到政府井然有序的物資派發,社區群裡鄰居間信息分享,資源共享,相互調劑。雖然身處在隻進不出的管控中,但整個社區裡無處不湧動著溫暖。剛剛過去的國慶當天,傍晚時分社區宣佈五期解封時,每一位業主自發地舉著國旗,一邊唱著國歌,小區裡窗臺上,圍墻上,大門上,騎在大人肩上的小孩子手裡的國旗隨處可見。小區裡到處湧動著紅色。這絕對是我親身經歷的最震撼的場面。可最讓我波動的是我心裡的那抹紅。那一份“浙”裡情。
我,和寧波,一定是一個溫暖而又震撼的故事。在寧波的生活畫卷在我的面前一點一點展開。從無知到懵懂,從懵懂到初識,從初識到相識,從相識到熟悉。我可以聲且自豪地告訴全世界:我的傢鄉在這裡,我的傢鄉在“浙”裡。我愛“浙”裡人,我愛“浙”裡情。
流動的‘浙’裡人,流動的‘浙’裡情(已下載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