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餘姚技藝——“山球”作文

七年級(國壹) 2025-07-19 1151字 錢欣怡
已經被紙媒錄用   尋找餘姚技藝——“山球”                         餘姚市蘭江中學   712班     錢欣怡     餘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身為餘姚人,怎麼能不知道餘姚的...

已經被紙媒錄用


  尋找餘姚技藝——“山球”
                        餘姚市蘭江中學    712班     錢欣怡
    餘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身為餘姚人,怎麼能不知道餘姚的傳統技藝呢?
“山球是餘姚一種獨有的甜點心,選用紅皮白心無莖渣的番薯,削去皮,在蒸籠裡蒸熟、搗糊,捏成中空的臼狀,嵌入用細砂、桔餅、芝麻糊、豬油、白糖做成的餡,搓成球,四周沾上面包屑,放入油鍋中炸,呈金黃色即出鍋裝盤。吃起來酥中帶糯,入口即化,香甜可口,別有風味。”然而食物在現代已經近乎失傳瞭。我合上書,深吸一口氣,抵擋不住美食的誘惑,我決定自己動手做山球。
但在做山球之前,我還是忍不住一頭鉆進瞭那本書裡,翻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故事:“據說,山球起源於明代,裡面還有個故事。明代嘉靖年間,慈溪人趙文華依附嚴嵩,狼狽為奸,閣老謝遷忠直明諫,兩下成瞭冤傢對頭。一次謝閣老回餘姚探親,趙文華陰篤篤地要謝遷回來時帶點傢鄉土產來嘗嘗。謝閣老心想:趙文華與我素無往來況且又常常和我作對,這次他要我帶傢鄉土產,不帶吧顯得我氣量太小,帶吧,又帶不出好東西來。因此悶悶不樂地回到傢鄉餘姚泗門……”看完這篇長長的傳說故事,我不禁更加好奇,謝府中廚子做的這種百姓吃的卑微小食,怎麼會讓嘉靖皇帝所喜愛?
這使我更加迫不及待,想親自實踐實踐。於是,爸爸從超市買來番薯、淀粉、芝麻、面包糠等食材,以備制作需要。萬事俱備,隻欠東風。原來在做芝麻餡時,需要用到豬油。豬油沒有那就自己熬吧!我把一塊豬板油拿來,爸爸已經開好火,把豬板油下到鍋中的清水裡,便開始熬豬油瞭。熬出來的豬油在鍋中呈淺黃色,這時豬板油已經開始變得很小瞭,上面反射出亮白的油光。濾出豬油,放在小碗中冷卻,不一會兒就凝固成白色的固態物瞭。
熬完豬油,就要正式開工瞭!我和爸爸舉起大調羹,向軟軟的黃色番薯“肉”進攻——經過幾番搗揉,番薯肉一下子變成瞭“薯泥”。將黃色的薯泥與白色的淀粉、糯米粉混合起來,新的面團已經不同於原來番薯的質感,而是可以用手定型瞭。接著,我拿出三小碗餡料,分別是芝麻餡、豆沙餡和芝士――為瞭使口感更佳,我們還選用瞭芝士做輔料。包裹餡料的方法頗為普通,即用手指捏成中空的臼狀,加入各種餡料,再慢慢用虎口將口子收緊,雙手搓成球狀。這種方法也用於其它各種球狀食物的制作過程,是當地人們的手藝智慧的結晶。一個個黃中帶紅的“番薯球”被放到盤子中,看似平平無奇,卻不知其中有多少香甜!我一連做瞭好幾個,最後將它他放進盛有白芝麻和面包糠的盤子中,滾上幾圈,讓它他的全身都粘滿白花花的面包糠和芝麻。入油鍋,就是制作美食的最後一步瞭。炸好的山球呈金黃色,有個別連身上的裹著的白芝麻都發棕瞭。
也許山球最後沒有經歷華麗變身,但最樸素的美,是藏在它的金黃色外衣之中的,是給人們帶來味覺享受的美好結合。餘姚的山球,一口咬下去,先脆後糯,芝麻餡香甜可口,其中不乏豬油的獨特香味,媽媽還說那是她小時候的味道呢。
希望有些技藝,能永遠留存,為餘姚的歷史添一筆濃墨重彩。
                   指導老師   徐益明


尋找餘姚技藝——“山球”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站所發表的作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轉載或者抄襲他人作品,帶來的一切後果與本站無關。若發現非授權的原創作品,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站刪除!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