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樓作文
提到“樓”,腦海中第一浮現的便是那聞名中外的古代四大名樓,若要我道出幾句關於它們的詩,那我行,但要我寫篇關於它們的遊記,那我是真不行,因為我四大樓一樓都沒去過,甚至亭臺樓閣一處都未去看過。所以,我今日寫的樓,可謂是“此樓非彼樓”。
在慈溪觀海衛第二實驗小學旁邊一條小河對面有一棟樓,那裡便是我兒時待的地方¬——我的外婆傢,於是,我便稱它為“童”樓。
童樓自帶一個小院,那裡是我玩耍的地方。在我來寧波以前,門旁的狗窩裡住著一隻大黃狗,每每外婆買來橋頭早餐攤上的咸餅,我定不會好好待在屋裡,邊看外婆搓衣服,邊啃著大餅,邊喂著狗,邊抵防著外婆時不時橫掃過來的肥皂水。餅吃完瞭,小狗也吃飽瞭,無趣?怎麼可能!若大缸裡的魚兒餓瞭,便取來幾根掛面一一喂瞭;若開著的茶花引來瞭蝴蝶,便跟在它後面跑啊,跳啊,但倘若是引來瞭蜜蜂,那必定一溜煙跑進屋裡,拉上紗門,到屋裡找樂子去瞭;若外婆的衣服還沒洗完,那便以“幫忙”的借口來玩水。反正,定不會無事可做的。
童樓一共有四層,一樓為“食”,兒時的餐桌總是鋪滿歡笑,地上總會落滿我這小破嘴裝不下的飯菜;二樓為“寢”,每每睡前,或陪外公外婆看看講大道,或是在一旁看著倆老小孩鬥嘴,也許笑著看著就睡著瞭,迷迷糊糊覺得有雙手在我的脖間壓著被子;三樓為“佛”,外公外婆信佛,傢裡擺著三尊金燦燦的大佛,每個早晨,從三樓總能徐徐傳出低沉的木魚聲,縷縷悠悠的香;而四樓,則為“塵”。我很少去四樓,對於那兒,也隻有小學時的記憶瞭,它似乎以老舊為名,但其實,是因為這裡,在這個狹小幽暗的閣樓裡,塵封著我童年的回憶。
每次上四樓,我總會輕手輕腳,因為我怕驚擾瞭這些“塵”,怕它們在我的抬腳呼吸之間便散去瞭,再也找不到瞭。紅色的搖木馬,粉色的四輪自行車,似乎與當今時代不太符合的鐵皮發條青蛙,和那一罐罐兒時喝完的奶粉罐,都靜靜地定格在那裡,被塵蒙住,包裹起來,存放在腦海裡。仔細點,會看到地上幾粒幹芝麻囊,那是外婆打芝麻或是存放芝麻枝條時落下的。很難忘記那時的場景,小學個子還不高,難得來四樓一趟,便拉著條小板凳看著外婆打芝麻,有個小蟲混在裡頭,我抓起就往嘴裡塞,若不是外婆發現得早,我早將那條可憐蟲吞下肚瞭。
小小一棟“樓”,卻總有新住戶搬入,語文,數學,英語等等。它們不斷地在我這小小一棟樓裡走動,而那在樓頂層的“塵”,便被震落下瞭不少,無影無蹤。
此樓非彼樓,傢鄉那棟童樓,不是人人皆知的古代四大名樓,而是一棟普通的樓,但或許她並不普通,它落滿瞭“塵”。我腦海中的那棟樓,不是如今外婆傢的樓,而是一棟擠滿瞭住戶但也落滿瞭“塵”的樓,但或許“塵”並沒有那麼多瞭,它們隨風飄落。
此樓非彼樓啊!那名樓也許還不如這棟承載著我整個童年記憶的童樓,還不如我記憶中的落滿“塵”的樓……
“童”樓作文,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新作文